更多吉林特產
Specialty
Specialty
- 黃松甸黑木耳-吉林特產-菌菇閱讀量:64
- 舒蘭大米-吉林特產-糧食閱讀量:79
- 萬昌大米-吉林特產-糧食閱讀量:126
- 滿族八大碗-長春特產-小吃閱讀量:132
- 長白山珍宴-長春特產-小吃閱讀量:182
- 德惠肉雞-長春特產-家禽閱讀量:103
- 鯰魚-長春特產-水產閱讀量:149
- 五味子-長春特產-藥材閱讀量:187
- 榆樹大米-長春特產-糧食閱讀量:147
- 九臺飲馬河大米-長春特產-糧食閱讀量:62
特產簡介
蛟河市黃松甸鎮是“中國黑木耳第一鎮”、“食用菌之鄉”、食用菌“全國優秀基地鎮”、“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優秀示范鎮”。.黃松甸黑木耳,于2001年注冊為“黃松甸”品牌,2001年“黃松甸”牌黑木耳被吉林市人民政府評為“吉林市名牌農產品”;2003年“黃松甸”牌黑木耳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評為“吉林名牌產品”;2004年中國全國第七屆食用菌學術研討會暨新技術新產品交流會推薦“黃松甸”牌黑木耳為“全國名牌產品”。
品質特點
黃松甸鎮位于蛟河市區東50公里,地處長白山脈延續山區,海拔474米,地勢高寒,無霜期較短,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晝夜溫差較大。獨特的氣候條件、生長環境和生產管理技術,生產出獨特、優質的黑木耳,在食用口感、理化指標、外觀形狀上與其他產區的黑木耳都有所區別。
一、“黃松甸”牌黑木耳生長于氣候地勢高寒、晝夜溫差大的環境下,生長相對緩慢,干物質積累較多,所以耳片較厚,耳肉彈性好,食用口感特別好。
二、“黃松甸”牌黑木耳采用威虎河水澆灌,水源純凈*全鎮森林覆蓋率91%,空氣清潔*域內沒有工廠。“黃松甸”牌黑木耳生長于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天然環境中,符合綠色、無公害食品生產標準,品質極佳。
三、“黃松甸”牌黑木耳采用地栽法生產,栽培料以硬雜木木屑為主,耳肉有彈性,食用口感好,與其他產地木耳不同。
四、“黃松甸”牌黑木耳選用單片品種,生產管理精心,采摘晾曬時單片擺放,適時翻曬,外觀形狀自然卷曲,顏色與光澤自然、較深。生產過程采取覆膜等措施,耳片上不附著的沙土等雜質,商品性好。
生產情況
蛟河市黃松甸鎮依托資源優勢,把食用菌產業不斷做大升級,發展成為黃松甸鎮木耳栽植基地富民第一大產業。全鎮85%以上的村發展食用菌種植業、85%以上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種植業、農民收入的85%來源于食用菌產業。全鎮年種植黑木耳1.5億袋、木靈芝及其它菇類900萬袋,產值2.3億元;年交易量1.2萬噸、交易額4.8億元。5個令人關注數字,表述了黃松甸鎮食用菌產業的絕對量。
黃松甸的食用菌生產起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地處長白山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1%,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交通便捷,適合種植食用菌,黃松甸把食用菌作為一項富民產業進行謀劃和設計。一是依托基地,全鎮成立了食用菌協會,每個村都有一個分會;各村相繼組建了食用菌銷售中心;有的村還建立了專業協會或具備協會性質的特色研究所。協會集技術培訓、生產示范、信息傳遞于一體,統一菌種購買、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產品銷售。二是讓典型現身說法,引領帶動。三是專業化生產,規?;l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技術培訓成了富民路上的重要一環。黃松甸鎮中學,就是這個鎮食用菌技術培訓基地。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培訓班聘請技術專家和種植能手,為參加培訓的農民講解食用菌系列產品開發、優良品種選育、市場前景分析和營銷信息技術,參加培訓達400人次。鎮里還協調蛟河市供銷社和就業局,舉辦經紀人和園藝技能培訓班,在2100名參加培訓的農民中,有136人獲得了國家頒發的資格證書。
2008年,偉光食用菌產業集中區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建管理房10個、靈芝大棚50棟、食用菌發酵室10棟、硬覆蓋1500延長米、U型邊溝3000延長米,新增黑木耳種植戶58家,年種植黑木耳270萬袋,靈芝15萬椴;以此為樣板,他們在北場子、金豐、長青、沙河掌等村打造一批產業集中區。還建成了黃松甸食用菌大市場適時而生。市場位于蛟河市302國道306公里處,建設項目總投資2960萬元,規劃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年交易量1.2萬噸、交易額4.8億元。轉載于博雅特產網。

地域范圍
黃松甸黑木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白石山鎮、漂河鎮、前進鄉、新站鎮、烏林朝鮮族鄉、拉法街道、天崗鎮、慶嶺鎮、松江鎮、天北鎮、新農街道、河南街道等13個鄉鎮街道現轄行政區域。
2005年,蛟河市黃松甸黑木耳生產規模達3.1億袋,產量6800t,產值4.5億元,利潤4000多萬元。2009年,全市發展黑木耳4億袋,預計產值6億元,利潤3.2億元。通過幾十年的發展,黃松甸黑木耳生產從品種選擇、菌袋生產、發菌管理、劃口或扎眼出耳、采摘晾曬及加工等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產技術體系,2006年蛟河市黃松甸鎮已成為吉林省綠色黑木耳生產基地和國家黑木耳標準化生產基地。
蛟河市黃松甸鎮是“中國黑木耳第一鎮”、“食用菌之鄉”、食用菌“全國優秀基地鎮”、“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優秀示范鎮”。黃松甸黑木耳,于2001年注冊為“黃松甸”品牌,2001年“黃松甸”牌黑木耳被吉林市人民政府評為“吉林市名牌農產品”;2003年“黃松甸”牌黑木耳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評為“吉林名牌產品”;2004年中國全國第七屆食用菌學術研討會暨新技術新產品交流會推薦“黃松甸”牌黑木耳為“全國名牌產品”。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黃松甸黑木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準自2010年4月6日起對黃松甸黑木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總局公告2010年第28號)。
歷史淵源
蛟河市人工栽培黑木耳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目前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七十年代蛟河市開始利用木段進行純菌種栽培黑木耳,八十年代后期,國家出臺“天保工程”等林業政策,結束了黑蛟河市黑木耳段木栽培歷史,因黃松甸鎮木段黑木耳栽培規模大,栽培戶首先利用黑木耳菌種(袋)在溫室或大棚內進行袋栽出耳試驗并獲得成功,“黃松甸黑木耳”因此得名。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1994年),黃松甸鎮黑木耳栽培戶將黑木耳菌袋由室內拿到室外進行出耳,并采用劃“V”型口、“1”型口、環割出耳等方式進行室外全日光栽培,使黃松甸黑木耳從色澤、栽培成功率、產量和質量具有獨特的品質。2005年黃松甸黑木耳又采用地面耳床鋪塑料薄膜、小口出耳、試扎眼出耳等技術措施提高了黑木耳質量。由于黃松甸黑木耳品質優良、外在感官明顯區別于市場上的普通黑木耳,所以逐漸成為優質黑木耳的代名詞,在市場上深受消費者歡迎和喜愛。

黃松甸黑木耳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栽培品種選擇蛟耳1號、天翔雙豐1號和吉AU1號等品種。
二、立地條件。菌袋生產和出耳場地距離畜禽養殖場和垃圾場所在300米以上。生產場地海拔高度274m至474 m。
三、生產技術要求。
1、菌種制備。采用二級菌種繁育體系,并符合國家對黑木耳菌種規定的質量要求。
2、培養料要求。原材料新鮮、潔凈,木屑選用殼斗科、樺木科、漆樹科、胡桃科、杜英科和金縷梅科闊葉硬雜樹木屑。
3、菌袋生產。栽培袋為165至170 mm×330 mm規格的低壓乙烯或聚丙烯折角袋。采用立式裝袋機裝袋,裝袋高度為18至22 cm。栽培袋裝好后使用插棍固定菌種孔,封口采用擰口或套環和棉塞。采用周轉筐進行短途運輸,采用接種箱或離子風機接種,接種量3%,接種后菌袋內溫度控制在28℃至20℃,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55%至65%。
4、出耳要求。菌絲長滿袋在20℃條件后熟培養10 d至20 d,然后進行出耳管理。菌袋經0.1%高錳酸鉀溶液擦洗消毒后,采用常規“V”形口出耳用消毒刀片割9至12個“V”形口;采用小孔出耳則采用釘子或扎眼機扎孔,每個菌袋扎90至120個孔。出耳期間溫度保持在22℃至24℃,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早晚噴水增濕,并使用水符合個國家關于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的規定;增加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采用綜合防治技術防治病蟲害。
四、采收和干制。春耳6月20日至7月10日采收,秋耳9月25日至10月20日采收。耳片舒展,耳根收縮,個別耳片腹面剛剛產生白色孢子時采收。自然晾曬含水量達到14%或以下為止。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耳片單片、無耳根,口感脆嫩。春耳耳面黑褐色,有光澤,背面暗灰色,耳片大小1.5 cm至5.0 cm,耳片厚0.4 mm至1.0 mm;秋耳耳面黑色,光亮感強,背面黑褐色,耳片大小1.2 cm至4.0 cm,耳片厚0.9 mm 至1.5 mm。
2、理化指標。
項 目 | 指 標 |
粗蛋白,% | ≥9.0 |
粗脂肪,% | ≥0.5 |
總 糖,% | ≥25.0 |
干濕比 | ≥1:13 |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轉載于中國地理標志網。

黃松甸黑木耳百科介紹:https://baike.baidu.com/item/黃松甸黑木耳/1955059
各地十大特產 / speci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