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江蘇特產
Specialty
Specialty
- 紫背天葵蔬菜藥材營養價值高閱讀量:77
- 桑葚"藥食同源",小漿果之首閱讀量:171
- 桃花茶雖有功效,但不可貪杯哦!閱讀量:163
- 南京云錦-南京特產-手工藝品閱讀量:198
- 雨花茶-南京特產-茶類閱讀量:177
- 南京鹽水鴨-南京特產-小吃閱讀量:159
- 金陵鹽水鴨-南京特產-小吃閱讀量:65
- 羽毛貢扇-南京特產-手工藝品閱讀量:65
- 固城湖螃蟹-南京特產-水產閱讀量:71
- 扶余老醋-南京特產-調料閱讀量:75
特產簡介
蘇繡是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布很多地區。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

蘇繡的發展歷程
蘇繡的起源
蘇繡,是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而蘇繡發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根據文獻記載,蘇繡起源于蘇州,創始的年代也很早,而且也是始于服飾。
東漢劉向的《說苑》日:“晉平公使叔向聘于吳,吳人飾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繡衣面而豹裘者,有錦衣而狐裘者。”根據觀察,晉平公的使節訪問吳國時,蘇州已是吳國國都。這說明,在公元前6世紀,蘇州已經有“繡衣”和“錦衣”了。作為藝術欣賞品畫繡,則是從蘇繡開始的。
那么,蘇繡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于蘇繡制作的記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繡,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降蘇繡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臺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繡用于服飾。
三國時代,吳國已將用于服飾。 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繡萬國于一錦”之說。晉王嘉《拾遺記·吳》:“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趙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
明朝(1368~1644年)時,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它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制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蘇繡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繡市”的譽稱。清代中后期,蘇繡在繡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繡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一直到現代,蘇繡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獨立的刺繡風格,但時代不斷進步,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面對各種新形勢,蘇繡企業紛紛改革,提出蘇繡禮品商務化,蘇繡家裝設計化的理念,讓傳統的民間蘇繡工藝不再奢侈,而是走進千家萬戶。個性化的量身定做,讓蘇繡不再局限于陳舊的模式,而是過多的融合進購買者的思路與理念,通過純樸的蘇州繡娘純手工刺繡而成。讓蘇繡不僅是藝術,還更多的滲透進人性化的品味。
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0905718186139

什么是蘇繡
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以蘇州刺繡研究所的高新區的鎮湖鎮(現改為街道)刺繡最為有名。
蘇繡即蘇州刺繡,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繡用于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據《清秘藏》敘述蘇繡“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繡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文化古城蘇州,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在這優美環境里孕育出的蘇州刺繡藝術,亦早已聞名于世。小橋,流水,人家,園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詩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蘇州文明熠熠生輝。
蘇繡針法
一、 打線結
在學習刺繡之前要先學會打線結。當能夠打一個漂亮的線結后,就可以學繡具體的針法了。打線結時應注意線頭不宜留太長。
1、線尾壓在針下,左手往針上繞線,繞兩下即可。
2、右手拇指和食指把線套捏緊,左手拔針,把針從線套中輕輕拔出,這樣打出的結不易散扣,線結小而秀氣。此外還有一種方法叫藏線法,其作用和打線結一樣,但沒有線疙瘩,布的反面也很平整。具體做法是:先在圖案的起針部位出針,再從緊挨出針部為進針,布的反面留有1厘米的線頭,再從布的反面出針并壓住線頭,這樣一邊繡一邊把反正的線頭壓完。這種方法比較麻煩,也有一定難度,初學者最好還是用打線結法起針繡。
二、齊針
齊針是我國傳統針法中嘴古老的一種,最早見于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鋪絨繡上,也是各種針法的基礎。這種針法的起落針都要在紋樣的外緣,線條排列要均勻,不能重疊,不能露底,力求齊整。凡是學刺繡的人都必須線從繡花卉入手,使用齊針,務必要按照墨筆勾勒出的輪廓來繡,一絲一毫都不能產生偏離的痕跡。平面的線一定要繡得平整均勻,均勻便不會有疏有密,沒有疏密的問題,也就自然會平整了。
三、搶針
搶針,又叫戧針,是用短針直順著形態,以后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梢哉f,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其配色是把深淺分成批數,一批一批地逐漸使其勻接,按照配色的難易來看,這種針法可能產生在套針之前。它要求批批勻凈,針口齊整。搶針有反搶和正搶(又叫順搶)之分。反搶是由內向外繡,繡一批壓一條線在里面,使得批批齊整。正搶是由外向內繡,不加壓線。搶針遇有花瓣重疊,葉片交錯,枝莖分歧時,在顯出的地方留一線距離以露出繡底,分清界限。但因其線條組織有一定規律,成品比較結實,色彩濃郁,繡帶有圖案意味的圖樣最為適宜。繡粗的花木枝干,也可以用短線條的搶針。凡是花卉的畫和葉,不論花的顏色是與枝莖相連處淺,而花瓣邊緣處深,還是花瓣邊緣處深,而與枝莖相連處淺,:葉子的顏色,不論它的姿態是正的、側的、還是卷的,都一定是背面色淺而正面色深。要讓這些又深到淺的顏色分批銜接起來,就要用這種針法,搶的意思,就是用后針銜接前針,使顏色逐漸暈染開來。
四、單套針
單套又名平套。套,就是指前批和后批如魚鱗一般層層覆蓋,又像犬牙一樣互相錯開。其繡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后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里許······· ;其后,以此類推。先批后批,鱗次相覆,犬牙交錯,繡到邊盡處,針口仍需齊整,在分界的地方留一水路.也有的在輪廓邊緣滾一圈疊住,不留水路。
五、雙套針
雙套針,依舊延續單套針的針法,只是比單套套得深,批數短。它以第四批和第一批相接,即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四份之三處,第三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二處,第四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一處。單套針的針腳長,絲理難于圓轉,暈染顏色不容易和順,用針比較簡單,繡線也比較粗;雙套針則針腳短,絲理及暈色都容易達到圓轉和順的效果,用針比較密集,繡線比較細。單套針只適用繡一般繡品中的花卉,然而一般的繡品中的翎毛表現,最好還是用雙套針。單套針在轉折的地方因為針腳長,針跡容易外露,而色線的光澤也微弱;雙套針在轉折的地方針腳短,不容易露出針跡,色線的光澤也就飽滿厚實。凡是轉折越多,針腳就必須越短,花卉、翎毛都是如此。若是繡大面積的樹干、樹枝,針腳可略微長些。禽鳥、走獸的翅膀和尾巴,一般繡品也可以用套針來繡。
六、散套針
散套針是以套針形式為基礎,綜合套針、擻和針、接針、施針、散套針五種針法的長處。套針一批一批地套搭,前批后批鱗次相覆,邊淺和批批相覆的方法。擻和針長短參差互用,散套針其長短參差的原則,而不用長短的線條。接針是后針緊挨前針尾的里面,散套針就取其接搭的方法以代替套覆物方法。施針是用疏虛參差的線條加于它針的方法,而且以稀施、點施為多。散套針就取其長處,靈活運用并擴大應用范圍。凡是要求色彩和順、形態生動的地方,都可以加施,而助理方法靈活??梢愿鶕C景物的需要,或先鋪后施,或先施后套,也可以套施并用。
七、接針
接針有容易藏去針腳又可隨意拉長線條的優點。直針線條可以拉長,但因太長線松而會拋起。切針可以延長線條,但會露出針腳。它之所以產生,就是由于它既容易藏去針腳,又可以隨意接長。它是以第二針緊接第一針尾的里面接連著繡的,針跡長短相等勻稱。它的用途是繡線條也是適宜的。在繡行書、草書的轉折處,最適宜用這種針法。
八、 滾針
滾針也叫曲針,針針逼緊而繡。第二針插入第一針中偏前些,緊逼其線,把針腳藏在線下,第三針接第一針尾偏前些,下面以此類推。除第一針外,其余的起落針全要在繃子上面,一手拉起原來的線條,藏去起落針腳。繡成后,猶如一筆寫成,不露針跡,并且粗細如一整齊。粗的用全根線,細的用劈線。
九、 切針
切針也叫“刺針”。針與針相連而刺,第二針需接第一針的原眼起針,針跡要細如魚籽,所謂“一芝麻三針”,就在于此。這種針法在縫紉中是常用的。它可以繡曲線。過去開臉多用這種方法。由于它不能藏去針腳,多作輔助針法。
十、 鎖針
是古代一種刺繡針法,由于繡線環圈鎖套而成,繡紋效果像一根鎖鏈,而因此得名。在河南安陽殷墟、湖北馬山一號楚墓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楚墓出土的各種繡品,都是鎖繡針法。鎖繡較結實、均勻。一般的針法組織為:以并列的等長線條,針針扣套而成。其繡法為:第一針在紋樣的根端起針,落針于起針近旁,落針時將線兜成圈形。第二針在線圈中間起針,兩針之間距離約半市分,隨即將第一個圈拉緊,以后類推。鎖針繡現在適宜于繡制枕頭、圍嘴和拖鞋等。
來源:https://cang.cngold.org/cxbytj/suxiu.html

蜀繡與蘇繡的不同
首先在針法上面,蜀繡的主要是以暈車、擰針、鋪針等針法,大大小小的有一百多種針法,而蘇繡的針法主要是由套針為主,還有亂針、齊針、反搶、水紋針等等共有四十多種針法,在絲線上面的運用,蜀繡粗細線都會用到,有高光和亞光絲線,多傾向于亞光絲線,而蘇繡主要使用細線,多用于高光線。在作品的分類上,蜀繡多為一些花鳥魚蟲,還有一些走獸類,多為展示品。蘇繡品種主要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欣賞作品,另一個就是日常用品,比如旗袍,披肩等。
其實現在的有很多極其都代替了手工,并且隨著現在手工技藝慢慢得到重視,很多人就看到了利益,所以為了批量生產采用機器代替人工,可是機器就是機器,它永遠代替不了人工,手工制作出來的繡品是有感情的,是有溫度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手工技藝。多多支持我國的偉大刺繡。
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166800688548581

百科介紹:https://baike.baidu.com/item/蘇繡/242794
各地十大特產 / speci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