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上海特產
Specialty
Specialty
- 嘉定竹刻-嘉定特產-手工藝品閱讀量:194
- 馬陸葡萄-嘉定特產-水果閱讀量:145
- 嘉定梅山豬-嘉定特產-家禽閱讀量:64
- 嘉定白蒜-嘉定特產-調料閱讀量:185
- 三鮮豌豆-嘉定特產-小吃閱讀量:175
- 辣蛋片-嘉定特產-小吃閱讀量:51
- 彭鎮青扁豆-浦東特產-蔬菜閱讀量:199
- 大白兔奶糖-浦東特產-零食閱讀量:63
- 三林崩瓜-浦東特產-水果閱讀量:50
- 浦東雞-浦東特產-家禽閱讀量:138
特產簡介
嘉定竹刻的研究現狀,包括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和民風民俗,介紹了其傳承譜系和代表人物,以及從選材、制作工藝到雕刻技藝,體現出竹刻藝人們的高超技藝,向世人展示了嘉定文化的綜合實力。

一、嘉定竹刻研究現狀
1、地理位置
嘉定古稱“疁城”,位于今上海市嘉定區。嘉定區是上海西北部,上世紀50年代起,嘉定被命名為“上??茖W衛星城”,其東與寶山、普陀兩區接壤,西與江蘇省昆山市毗連,南襟吳淞江,與閔行、長寧、青浦三區相望;北依瀏河,與江蘇省太倉市為鄰。嘉定是大海的饋贈。早在五六千年前,由于江海陸地運動,這里已經沖擊成陸,至春秋戰國時期,先民們就頑強地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嘉定地處江海之濱,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歷來被稱作“魚米之鄉”。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嘉定建縣后,經濟和文化得到長足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成為長江三角洲一顆璀璨的明珠,吳文化的重鎮。
2、歷史沿革
嘉定秦代屬會稽郡婁縣,隋唐時屬蘇州昆山縣。南宋嘉定十年(1217)置嘉定縣,以年號為名,縣署設于練祁市(今嘉定鎮)。建縣時,春申鄉領6個都,臨江鄉領8個都,安亭鄉領6個都,平樂鄉領4個都,醋塘鄉領3個都,共27個都。都領區(區分正副扇及中上下),區領圖,圖領圩。淳祐年間,春申鄉易名守信,臨江鄉易名依仁,安亭鄉易名服禮,平樂鄉易名循義,醋塘鄉易名樂智。元貞二年(1296)升為州治,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改為縣。明弘治十年(1497)縣西北境分隸太倉州,尚領24個都668個圖。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嘉定后,清軍將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死亡者至少達二萬余人,史稱“嘉定三屠”。清雍正二年(1724),析東境置寶山縣。尚領15個都349個圖??滴跏辏?671),知縣趙昕賑災,四鄉分設粥廠。嘉慶十一年(1806),知縣吳桓增設賑災粥廠至31處。遂后,以廠代鄉,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光緒末年(1908),全縣分1區33廠。宣統元年(1909),為舉辦地方自治,廠改稱鄉,吳行廠改名吳巷鄉。民國26年(1937)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八一三”戰爭爆發。1958年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1992年撤縣設區。
3、民風民俗
嘉定文化底蘊豐厚,而“教化”這個古老的命題是人文傳統中的重要內核。嘉定人民追求“美教化,移風俗”的理想境界,形成了崇文好學、剛毅善良和開放大氣的社會風尚,涌現出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大師和文人學者,嘉定四先生,侯黃雙忠烈,清代三狀元,錢王兩巨擘,直至顧維鈞、胡厥文、吳蘊初……也留下了許多惠澤后人的經典佳作。據統計,嘉定歷史上有兩千多名文人學者,共著書四千六百余種,堪稱洋洋大觀。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值得我們整理、研究、總結。
心靈手巧的嘉定人還創造了名聞遐邇的“嘉定竹刻”和“黃草編織”,如今它們均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要看它的綜合國力。一個地區的文化是否繁榮,也要看它的綜合實力。一個城市的文化程度和持久生命力,同這個城市的文化更是有著直接關系。嘉定文化的優勢,就在于它的綜合實力強大,文化門類比較齊全,從古至今綿延相傳,只有發展,沒有中斷。

二、嘉定竹刻傳承譜系
1、嘉定竹刻流派
嘉定竹刻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風尚、竹人自身的稟賦和師承關系等諸多因素的關系,又形成了各自的流派,按呂舜祥先生所分,大體分述如下:
?。?)簡老樸茂派。始于朱鶴,效法者除朱氏子孫外,還有侯崤曾、周乃始、沈禹川、秦一爵、沈漢川、沈兼、沈爾望、侯松音、侯友鶴等。
?。?)竹章篆刻派。如楊褒、楊謙父子等。
?。?)奇峭生新派。創始于封氏兄弟,特別是封錫祿,繼之者為封穎谷、封始鎬、施天璋、封始豳、封始岐、封品官、封元官、封云生、封源官等。
?。?)工細入微派。首始于顧玨,繼之者為趙學海,學海妻吳氏,子得三。此后的周鍔、王紀常等也屬此派。
?。?)用畫法刻竹派。首倡于周顥,后此的吳嵩山、周笠、杜世紳、徐樞、嚴煜、孫效泉、浦燦、徐宣等同用此法。
?。?)講究刀法派。有時鈺、時其吉、時其祥、時澄之、時汝鑒、時以成、時大經、時湘華等。
?。?)直起直落派。好刻折枝花,直起直落,枝葉比附,重花疊葉,薄如輕云。如鄧孚嘉、馬國珍、鄧士杰、鄧渭、張步青、朱世?等。
?。?)工巧人物派。有蔡時敏,賀其吉等。
?。?)竹刻照相派。有張宏裕等;刻印法派。用刻印章的方法來刻竹,如瞿中溶、程祖慶等。
?。?0)竹根大件派。以竹根刻獅子、壽星等大件,如張學海、時大經等。

三、嘉定竹刻工藝手法
1、選材
竹材的好壞,往往決定竹刻作品的品質高低,竹材的大小及外形,又成為構思作品內容的制約因素。好的竹材如同珍貴的人參、茯苓一樣,十分難得。而個人在創作作品前,取材是關鍵性的第一步。
嘉定竹刻創始之初,由于交通不便,往往就地取材。當時竹人往往選擇本地出產的一種較為大型的竹子——護居竹。護居竹每節長一尺左右,闊二寸左右,品質較好,不爆不裂。竹人一般將其刻成香蕉、詩筒、或隨身攜帶,獲作為書桌小件擺設、圓雕就選用竹根作為材料。舊時嘉定農家幾乎戶戶都在屋后有竹圖。竹圖須定期翻種,數年一次。農家在翻竹園時,竹人往往到那里選購竹根,作為圓雕的材料。然后,根據竹根的外形構思創作,將其制成人物、鳥獸等圓雕小件。
由于嘉定為平原地帶,竹的品種雖多,但大都為小型竹。如要刻制大件,必須取材毛竹,而嘉定不產毛竹,因此竹人們就要到外地選購毛竹。明代已有竹刻大件,但由于取材不易,故數量極少。從清代康熙時期起,嘉定從事竹刻的竹人數量大增、士人注意講究居家擺設,對竹刻大件的需求量上升。竹刻大件逐步成為主流,毛竹的需求大大增長。嘉定竹人聯合派人在新竹初伐時期到浙江湖州的梅溪、泗安等地揀選優質材料。因取得好竹不易,竹人須深入竹林,盡力搜求。伐竹須審竹齡,嫩者質地未堅,疏松不堪用,老者文理粗疏,不耐精雕,故以三年至竹為最佳。采竹須在入冬之后,此時竹的精華內斂而蟲蠹較少。
在伐竹和運竹時須十分小心。竹材未干透之前,表皮青筠,肌膚仍有漬痕,再難磨泯,將會影響藝術效果。因此竹人們都以重價雇傭當地山民掮運下山,置在竹商的竹排上小心鄭重地運回嘉定,以免受水浸而保持干度。
大型圓雕須采購毛竹根,毛竹根堅厚細老,竹人根據竹根的外形,創作各種圓雕作品。舊時,竹人在平日留心收集各種久老、堅厚、紋理細致的竹根藏置待用。竹人常常家中陳列無數的竹根,構思創作。例如擅長圓雕的張學海常常陳列許多毛竹根于自己的院中,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羅列如星。他每晨細致觀察,忽然靈光至時操刀在其根上刻幾刀,忽然停止,仍向竹根細察遠望。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視其形而決定雕刻成某種造型。
2、制作工藝
竹人在選好竹材后,就要進入制作階段。制作大體由煮曬、制坯、起稿、粗刻、加工,再修整拋光這幾個環節,才算完成。
1)煮曬
將竹人鍋內沸煮15分鐘,擦去油脂,在陽光下曬干,然后置放于陰涼,逐步淘汰變形或開裂的竹子,確定最后的用材。
2)制坯
在坯材上根據需要用薄刀刃或碎玻璃刮去表皮,用砂紙打磨光滑,制成坯子。留青的竹坯,修整好要保留的青筠,用清水煮沸一小時后取出,當即用軟布擦凈表面臟物與油脂,晾干后即可用。
3)起稿
在坯材上畫上自己創作或臨摹的畫稿,起稿的本身是藝術創造。根據自己的腹稿,確定何處用單線,何處用雙勾,陰陽畫面的結合,陰陽線的選用均已胸有成竹。通過起稿進行全局運籌,體會線條變化的韻味??糖耙眉垼ňd紙較好)包裹竹坯,只需留出待刻的部分,以免刻制時手汗污染竹坯。
4)粗刻
用刻刀在畫稿上刻出作品的大體面貌,然后用到刮,整理刀痕,再用羊肝石或細砂紙打磨平地,務求地面平整光滑。
5)加工
粗刻完成后,再用刀細刻局部,刻出作品的細微處,最后陰刻題款。
6)修整拋光
刻竹時棕帚時刻不離手。刀口內的竹屑要隨時清刷。作品完成后再整體仔細修整,一放疏漏。最后用水砂紙(傳說先代竹人用本地出產的木賊草)打磨。
通過這幾道工序,一件竹刻才告完成。
3、雕刻技藝
嘉定竹刻技法自“三朱”創立嘉定派竹刻藝術后,經過一代又一代竹刻藝人的努力探索和不斷創新,逐漸豐富日趨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規范的技法。
1)圓雕
也稱“立體雕”。以竹根為材料刻成。通常表現人物、動物、花果與樹樁等。制作過程大體分三步:先制坯,用鑿刀法,雕出造型輪廓,強調細部結構,然后修光,先用割刀法,用斜口到割出線條,挺勁有力;線條與陽面的過渡也用割刀來完成,陰的弧面用圓刀修飾,結合其他刀法修光。人物、動物的開相放在最后進行,而毛發的處理用三角刀來刻畫。數種刀法交替并用,然后打磨拋光。充分巧用竹根天然形狀與根須的自然肌理,因材施藝,塑造形象。代表作為上海博物館藏清封錫祿“圓雕羅漢”。(圖1 圓雕羅漢)
2)透雕
適合于近景處理。把畫面的留白處鏤空,突出物象,虛實分明。鏤孔處的大小、正斜應與物象呼應,亦隨物象而變化,以虛空間來襯托實體,更好地突出主體,使整件器物更顯空靈、幽深。鏤空時以切刀與挖刀為主,其他用刀與深刻相同。此為嘉定竹刻在明末清初之時主要特點。代表作為上海博物館藏明朱纓“劉阮入天臺香薰”。(圖2劉阮入天臺香薰)
3)深雕
又名陷地深刻,陰刻的一種,又稱“陰陽翻”。留光滑表面作地,物象深入,凹于竹面。既有陰刻的味道又有浮雕的層次。金西厓《竹刻小言》稱之為深刻。只以方圓刀結合,直起直落畫點線,來表現物象。此法以清代周顥最為擅長,即錢大昕在《周山人傳》中所言“用刀如用筆”。代表作為上海博物館藏周顥“竹石圖筆筒”與“松壑云泉圖筆筒”。(圖3 松壑云泉圖筆筒)此法也常用于刻字,代表作為上海博物館藏清鄧渭“行書赤壁賦詩筒”。
4)浮雕
浮雕分為兩種:高浮雕(也稱深浮雕)和淺浮雕。清康熙嘉定知縣趙昕在《竹筆尊賦序》中說:“一尊之間,因形造境,無美不出。窪隆深淺,可五六層,漏沉其次也。”寥寥數語,已道出高浮雕的基本特點。為使景物層次分明,使高處更高,低處更低,故雕刻亦更深。金西厓《竹刻小言》論及高浮雕,有“至于雕刻工具,一般竹刻所用之三五小刀,已不敷用,須有圓口卷鑿,寬刃扁鏟,用之于鑿毛坯,辟畫境。先有大開大合,始能有細鑿精鏤也”之語。與其他竹刻形式相比,刀具繁多,雕刻語言最豐富,費時也最多,每成一器常需一年半載。因稿本只在其表,不及深處,創作時需隨鏟隨畫,故更能見作者巧思。此法最適合于全景處理。代表作“竹雕荷塘小景圖香筒”應用深淺浮雕、鏤雕等技法表現池塘小景,紋飾層次多至五六重,卻繁而不亂,穿插、避讓調度合理,主次分明。踞于荷葉上的小蟹為點睛之筆,為畫面增添了生趣。筒身兩端鑲牛角,并配花梨木頂托,一以蠟粘接,一留凸隼,可插接。此器雕刻圓熟,磨制細膩;不露刀痕,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圖4 竹雕荷塘小景圖香筒)
5)留青
留青工藝通過預備竹表青筠來表現圖案,剔去其余部分露出竹肌作為地子,又稱皮雕。這種技法在清代發展到頂峰,可以利用青筠的多留與少留劃分層次,營造出有如運筆而成的墨分五色的效果,從此臂擱上即可見一斑。“竹雕留青仙人圖臂擱”臂擱長形,覆瓦式,正面以留青技法描繪劉海、和合二仙等浮沉波濤間,或坐于孤松下,或立于云朵上,相互間互有呼應,并與背景的海水、崖岸、讒巖等構成完整的立軸式構圖,極富傳統山水畫的意境。(圖5竹雕留青仙人圖臂擱)
6)深刻和淺刻
深刻,刻痕較深,宜于刻書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畫,有碑刻的韻味,大都用于臂擱、扇骨、筆筒及翻簧制品。為一般竹制工藝品常用技法。
淺刻,刻痕很淺,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種刻法,為凹刻之最淺者。大都用于臂擱和扇骨,以表現畫的筆墨意趣為主。
7)細刻
又名毛雕,以刻線條為主,大多一筆以一刀刻成,刻痕帶有毛刺。
嘉定竹刻是我國工藝品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嘉定竹刻的保護和傳承刻不容緩,但也不能急于求成,除了政府出臺有關措施和竹人自身努力外,站在時代的高度上,梳理歷史,總結經驗,全面反映嘉定竹刻的前世與今生尤為重要。

嘉定竹刻百科介紹:https://baike.baidu.com/item/嘉定竹刻/2699027
各地十大特產 / speci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