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浙江特產
Specialty
Specialty
- 杭州絲綢-杭州特產-布料閱讀量:87
- 龍井茶-杭州特產-茶類閱讀量:176
- 西湖莼菜-杭州特產-蔬菜閱讀量:108
- 塘棲枇杷-杭州特產-水果閱讀量:80
- 里葉白蓮-杭州特產-堅果閱讀量:69
- 余杭徑山茶-杭州特產-茶類閱讀量:130
- 西湖龍井-杭州特產-茶類閱讀量:79
- 張小泉剪刀-杭州特產-工具閱讀量:200
- 建德苞茶-杭州特產-茶類閱讀量:54
- 臨安山核桃-杭州特產-堅果閱讀量:149
特產簡介
余杭徑山茶又名徑山毛峰茶,通常大家都稱為徑山茶。主要生產于杭州的余杭和臨安交界處的徑山,因此而得名,也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之一。下面就跟隨好食特產網,來看看余杭徑山茶更多詳細資料,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余杭徑山茶。
余杭徑山茶是浙江傳統名茶,主產地以余杭、臨安兩縣交界處的徑山而得名,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徑山茶外形細嫩有毫,色澤綠翠,香氣清高,滋味鮮醇,湯色黃綠,葉底明亮。徑山是佛教勝地,游覽徑山,品嘗徑山茶,感到頭杯茶味平淡,二杯茶味濃郁,三杯茶味醇和,喝后回味甚長,心情舒暢,疲勞消失。徑山茶年產量約2500多公斤,已銷售國內外,深受歡迎,是極有發展前途的名茶。( 余杭)

徑山茶歷史悠久,是傳統的歷史名茶。它始于唐,盛于宋,已有1200多年歷史。1978年以來的30多年,徑山茶得到了創新、發展和提升,先后榮獲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名牌產品、浙江省著名商標和中國文化名茶、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榮譽。尤其是2010年,被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1200多年的歷史名茶,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得到了傳承、創新和發展、提升,成為中國綠茶產品中的姣姣者,得到了社公各界的贊譽和青睞。
徑山茶以“崇尚自然,追求綠翠,講究真色、真香、真味”而著稱。其品質特點源于獨特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精湛的制茶工藝。

品質特點
茶葉的外形緊細,毫毛顯露,色澤翠綠﹔茶湯呈鮮明綠色,口感清醇回甘。條索纖細苗秀,芽鋒顯露,色澤翠綠,香氣清幽,滋味鮮醇,湯色嫩綠瑩亮,葉底嫩勻明亮,經飲耐泡。
形態特征
茶葉外形細嫩有毫,色澤綠翠,香氣清馥,湯色嫩綠瑩亮,滋味嫩鮮。據《續余杭縣志》記載: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及里塢,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徑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徑山茶是也。

獨特的生態環境。徑山屬東天目山余脈,主峰窯頭山為1095.2米,其余山體均在千米以下。由于受多次地質運動和強烈的地表徑流,又是東南沿海突然隆起之山,更顯雄偉挺拔,相對高度均在500米以上。這樣的地理條件,使來自東南的溫濕季風易進難出而形成激烈對流,形成多云霧、多漫射光和長年濕潤多雨的環境,十分有利于徑山茶自然品質的形成。受浙北茶區緯度和徑山山脈等綜合因素影響,氣溫相對較低,茶樹在漫射光下生育,可產生較多的葉綠素B,形成多種氨基酸,使茶葉香氣四溢。徑山茶區常年降水量大于1400mm,適應茶樹喜濕潤的特點。徑山茶區的土壤,分布最廣的是紅壤中的黃紅壤亞類,疏松深厚,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豐富,PH值在5.6—5.7之間,為茶樹栽培的最佳土壤條件。徑山茶產區所處的地理緯度、山體特征、氣候因子和土壤條件,成為徑山茶獨特品質特點的物質基礎。
深厚的文化積淀。據史料記載,1200多年前的唐代,著名僧人法欽大師云游到浙江杭州徑山后,開山結庵建寺,種茶制茶研茶,是為徑山茶之始。此后,唐代茶圣陸羽駐徑山汲泉煮茶品茗著《茶經》,宋代日本高僧南浦紹明來徑山學佛習茶,并把茶籽和宋代盛行的徑山茶宴傳至日本,演變成現今的“日本茶道”。徑山茶文化自陸羽著“茶經”始,經日本高僧傳播,從此走向世界。徑山也因此成為“茶圣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傳統歷史名茶徑山茶,在1200多年的變遷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個性。竹山、清水和迷霧孕育了其特有的品質,名人、名寺和名典賦于了徑山茶以豐富的內涵,茶藝、茶宴和茶道彰顯了徑山茶深厚的文化。徑山的山、水、茶、寺、禪、經、文相依相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形成了豐厚的徑山茶歷史和文化積淀,徑山茶也因此而成為傳統文化傳播和延續的載體和符號。
精湛的制茶工藝。徑山茶之徑山毛峰,為條索纖細的卷曲型毛峰,特級茶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經通風攤放、高溫殺青、理條整形、精細揉捻,最后經炭火烘干制作而成。其外形細嫩顯毫,色澤綠翠;內質嫩香持久,滋味鮮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且嫩綠明亮。用玻璃杯沖泡一杯徑山茶,就會品嘗到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其真態。其翠綠的色澤、悠悠的清香、絲絲的甘甜,“色、香、味、形”讓人賞心悅目,得到感官和精神的多重滿足。視覺能感受到翠綠的色澤美和兩葉一心天女散花般的形態美,嗅覺能感受到淡淡清香的含蓄美,味覺能感受到微苦、微澀、微甜的融合美。與此同時,心靈、精神得到美的洗滌、美的感悟,達到忘我、放松、神游的狀態和境界。

民間傳說
蘇軾游徑山的傳說
宋時,佛教興起,香火日盛,以茶助禪,參禪悟道,成為一種風尚。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居“五山十剎”之冠的徑山,更是茶以禪名,禪助茶興。每年春季,徑山要舉行茶宴,由法師親自主持,然后獻茶于僧客,一時間,進山品茗論道者日眾。
當時大文豪蘇東坡久慕徑山大名,一日來游徑山寺。方丈見其衣著平常,以為只是尋常香客,不以為然。只淡淡說:“坐。”又轉身對小和尚喊:“茶。”小和尚于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后,方丈感覺來人談吐不俗,氣度非凡,便改口“請坐”,并喊小和尚“敬茶”。經過一番深談,方丈得知來者乃大詩人蘇東坡時,情不自禁地說:“請上坐。”接著又喊小和尚“敬香茶”,并研墨鋪紙以求墨寶。東坡先生一思忖,提筆寫了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罷,滿臉通紅,羞愧難當。

余杭徑山茶的沖泡方法
泡茶技術包括三個要素:茶葉用量、泡茶水溫和沖泡時間。泡茶時每次茶葉用多少,并無統一的標準,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慣而定。
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如沖泡一般紅、綠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對于高級綠茶,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沖泡,一般以降至80度左右的開水為宜,以利保持名優綠茶嫩綠明亮,滋味鮮爽的品味,茶中維生素C也會較少破壞。
一杯茶該泡幾次,茶葉的耐泡程度除與嫩度有關外,主要決定于茶葉加工的方法。初制過程中充分揉捻,葉細胞破碎率高的茶汁就容易沖泡出來,茶葉粗老和細胞破碎率低的,茶汁沖泡出來的速度就慢。
一般而言,第一次沖泡的浸出量最多,約占可溶出物總量的50%~55%;第二次沖泡一般約占30%;第三次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其中茶葉中的維生素和氨基酸類,第一次沖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沖泡時約15%,第三次沖泡后,基本全部浸出。
就一般名優綠茶而言,一泡香氣濃郁,滋味鮮爽;二泡茶香尚濃郁,但滋味鮮爽度已大不如前了;到三泡時茶的香氣和滋味都已趨平淡;若四泡、五泡的話就沒什么味道了,所以一杯茶從早泡到晚的做法不可取,而且經過多次沖泡,一些本來難溶的有害物質也能逐漸浸出,喝后反而沒有好處。
徑山茶的產地范圍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余杭街道、閑林街道、中泰街道、黃湖鎮、鸕鳥鎮、百丈鎮、瓶窯鎮、良渚街道共9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余杭徑山茶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84%E5%B1%B1%E8%8C%B6/646312?fr=aladdin
各地十大特產 / specialty